近代以降,上海的每一个时辰,都牵动着国人的心。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曾是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中心和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不过,自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的十余年中,上海在全国乃至在世界的地位急剧下降。1990年3月3月,邓小平结束上海之行回到北京后,语重心长地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一个月后的4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一致通过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成为上海重要的转折点。如今,上海的转折点又来了——
8月6日下午,国务院公布关于同意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批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也随之面世。紧接着,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等介绍新片区总体方案有关情况。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示意图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这是自2013年9月29日成立以来,上海自贸区第二次扩围,其重要性远超之前——在最开放的上海,打造一个“开放程度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无疑将极大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表面上看,临港新片区是上海自贸区的扩围,实际上,这不仅仅是自贸区面积上的简单扩大,更是自贸区的升级版,承载了更高水平开放试验田的功能。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鉴于此,十九大以来,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也为了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如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对外开放,加紧落实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因此,《方案》的出台,是中国近期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的具体落实。从国际上看,新加坡是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之一,众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便捷的通关措施、发达的跨境金融服务等,是当地自贸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国际上其他相对成熟地区自贸区的通行做法。可以说,对标国际上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要点在于通过制度型开放,实现更大力度赋权。对此,《方案》做出了若干有创新价值的探索。
纵观《方案》,临港新片区最明显的特点是“特”。新片区参照经济特区管理,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如果说以往自贸试验区在制度设计上倾向于投资贸易便利化,那么新片区建设则更多体现了投资贸易自由化。比如《方案》提出,在适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开放创新措施的基础上,支持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从侧重投资贸易便利化到强调投资贸易自由化,无疑体现了更高水平开放的应有之义,即从政策性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因为,政策往往具有时效性的问题,而制度则具有长期稳定性,更有利于构造公平公正法治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力。临港新片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新”。这不但体现在“特”本身即具有的制度创新外,也聚焦落实在开放型产业体系上。《方案》提出“推动核心芯片、特色工艺、关键装备和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推动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等,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制度创新的支撑下,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加快存量企业转型升级,整体提升区域产业能级,并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用陈寅的话说,增设新片区,不是简单的原有自贸试验区扩区,也不是简单的现有政策平移,而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设立新片区早在去年上海进博会期间就已提出,发布会上,仍有记者追问,此举是不是要向美方传递这样的信息,“即便在有关税的情况下,中国也会继续开放”?对此,王受文回应,不论我们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如何,扩大开放都是我们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支持经济全球化、支持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信心,通过总体方案的落实,把临港新片区建设好,为中国的整体扩大开放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言蔽之,扩大开放,坚定不移。
1. 为什么选择临港?
和外界猜想一致,新片区落子临港。
临港规划图 图片来源:上海临港管委会官网
作为上海最东面的那个“尖角”,其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辖区内还有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洋山深水港,毗邻浦东机场——中国出入境吞吐量最高的机场。同时,它还是世界上少有的集航空、海运、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运输、轨道交通等六种交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兼具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装备制造、研发创新和金融服务等产业园区,还具备教育、医疗等城市功能。
陈寅表示,选择临港,主要是考虑到“能够承载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国际运输条件完善,便于实施风险防控措施等要求”。王受文则指出,新片区是“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方又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研究提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具体包括:集聚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质量发展急需产业的关键环节和技术,拓展金融、贸易、航运领域和总部经济的国际市场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前沿科技产业能级。事实上,临港通过15年开发建设,这里早已从一片滩涂化身为上海高端制造代名词,包括国产大飞机C919发动机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国内规模最大的300毫米大硅片生产企业等大项目均安身于此。去年底,上海发布最新的“3+5+X”产业地图,临港、虹桥、世博被列为3大功能区域,产业定位是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
上海产业地图 图片来源:上海市经信委网站
在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图上,临港片区产业区域面积最大,相当于其余地区的十几倍。并且,在上海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机器人、新能源智能汽车、航空、节能环保、高端能源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6个领域,临港地区都是主要聚集区之一。从总体方案来看,临港新片区的一大特点正在于将产业发展——“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此前自贸区没有过的。先行启动面积达到119.5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自贸区面积直接翻倍(此前为120.7平方公里),其重要性也在于能够为高端制造业聚集提供更多空间。
2. “最开放的区域”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这是自贸区的使命。种种迹象显示,临港新片区还将更进一步。从定位来看,上海自贸区其他片区明确打造“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而临港新片区,则是在其他片区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试点政策基础上,强调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对比目前全国12个自贸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提法当属首次。相较于以往更强调“复制推广”,新片区更强调面向国际,为的是参与国际最高水平竞争。临港新片区将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特殊经济功能区像一个“先锋队”,主动适应国际高水平经贸合作要求。只要是对参与全球竞争有利的,我们都要做,至于它能否被快速复制推广,不是目前的主要诉求。被寄予厚望的临港,将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这既是本次总体方案的一大亮点,也是当前自贸区建设“制度创新集中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的现实需求。从“便利化”到“自由化”,意义深远。
上海临港地区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参照经济特区管理”被认为是使新片区与境外之间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实现真正自由化的关键一招。当年深圳能够发展起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放权”,让它能够按照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策略,临港也是如此。目前,上海已经形成支持新片区建设的一些特殊支持政策。陈寅透露,在管理权限、资金支持、人才吸引、土地规划、住房保障等方面,都有较大力度的支持政策。比如,赋予新片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原则上上海的重大改革举措优先在新片区试点,上海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政策举措,在新片区全部适用;
赋予新片区管理机构市级以及区级经济管理权限;为外国人来新片区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对于非本市户籍人才购房资格,由居民家庭调整为个人。同时,原来的政策是购房需要缴纳个税或者社保年限要有5年,新片区缩短到3年……当自贸区建设迈入第6年,临港新片区的到来,为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探索开放,开启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