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成长性好、带动性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等特征,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硬件、软件、服务等核心技术体系加速重构,智能化正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使电子信息制造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基础较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抓住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本规划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新型显示产业超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建设方案》、《浙江省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数字宁波建设规划(2019-2022年)等为依据,规划范围为宁波市域,规划期为2019-2025年。
一、现状基础
(一)发展优势
1.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616亿元提高到1919.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3.6%,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1.3%,产业规模及增速均达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全市工业第二大产业;2018年在统计口径调整而统计企业数减少近200家的情况下,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706.2亿元,同比增长5.0%。出口方面,实现出口交货值620.6亿元,实现增长2%,占全省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比重近四成,占全市工业出口近三成,对全市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5%。
2.新一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进行结构调整,新兴领域动能不断涌现,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集成电路、汽车电子、光学电子、智能终端、电子材料、新型器件等为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其中,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同比增长7.6%;光学电子产业,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4亿元,同比增长15.1%。中高端产品优化升级步伐加快,2018年,全市共生产智能手机644万部,同比增长62.6%;多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组件分别累计生产14579千瓦、3522195千瓦,同比增长100.8%、42.2%;服务器、半导体分立器件和发光二极管(LED)产量分别增长25%、35.2%、10.6%。
3.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全行业完成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0.3亿元,同比增长12.5%;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全市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新产品产值853.8亿元,同比增长4%,新产品产值率突破50%;研发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及产品,由金瑞泓科技承担的“8英寸硅片研发与产业化及12英寸硅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国家O2专项验收;中芯宁波首颗600V高压BCD芯片成功下线,有望打破美国、日本的长期垄断;芯路通讯首颗汽车MCU芯片研发成功,有望进入国内一线整车及系统市场。
4.重点企业快速成长。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企业规模持续扩大,龙头骨干企业对行业的核心支撑作用、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全市拥有上市企业12家,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3家,超50亿元4家,超10亿元9家。均胜电子、舜宇集团、东方日升等3家企业被工信部评为2018年(第32届)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17年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1.2亿元,占行业规上企业总收入32.4%;宁波群志光电、公牛集团、激智科技等近20家企业入围2018年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百家重点企业名单。舜宇光电信息(手机摄像模组)、激智科技(液晶显示模组)、舜宇车载光学(车载镜头)、赛尔富电子(LED冷链照明灯具)、长阳科技(光学反射膜)等成功入围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产品),永新光学(光学显微镜)、柯力传感(应变式传感器)、赛特威尔电子(独立式报警器)等入围国家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芯路通讯荣获全省领军型创业团队称号;东方电缆入选2018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
5.产业集聚成效初显。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若干细分行业领域特色产业集群。光学电子产业,已在余姚市形成百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汽车电子产业,已形成50亿级的产业规模,在国家高新区、杭州湾新区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集成电路产业,全市已有60多家重点企业,在北仑区、余姚市、鄞州区形成了明显的集聚效应。传感器产业,已在江北区形成了50亿级的产业规模,集聚骨干企业40多家。光电膜产业,已形成了20亿元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建成了江北区膜幻动力小镇。
(二)存在问题
1.企业规模与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企业近千家,但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在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和竞争力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深入分析多份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权威榜单,宁波在入围企业数量、位次及收入规模上,与国内先进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根据2018年中国电子信息业百强榜单,宁波入围企业3家、最高位次30,落后于深圳(20家,最高位次1)、北京(10家,最高位次2)、上海(9家,最高位次17)、杭州(7家,最高位次14)等城市。根据2018年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排行榜,宁波入围企业4家、上榜企业收入合计22亿元,落后于深圳(17家,703亿元)、杭州(8家,549亿元)、苏州(5家,1054亿元)、常州(4家,248亿元)、东莞(4家,128亿元)、绵阳(4家,62亿元)等城市。同时,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在模式创新方面相对滞后,尚缺乏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模式。与国内外大型互联网企业未能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未能通过有效融入其产业生态而赋能企业发展。
2.关键核心技术不强。近年来,虽然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关键核心技术依然薄弱,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大量依赖进口,整体控制能力较弱。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在芯片设计、设备研发、封测等产业链重要环节的技术储备较弱;在光学电子领域,摄像头光电转换芯片等高端元器件仍需依赖进口。同时,由于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紧缺、专业技术团队较少、面向未来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
3.产业细分领域分散且相互支撑较弱。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细分领域众多,覆盖范围很广,在液晶显示、光学器件、汽车电子、LED照明、光伏、集成电路、仪器仪表、智能信息终端、传感器、医疗电子、安防电子等诸多领域都有涉及,但产业过于分散,特色不鲜明。同时,各领域之间、各领域内部配套能力较差,对其他产业渗透力、带动性不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发挥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以“数字宁波”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创新项目、产业项目和技改项目,提高优质产品供给能力和龙头骨干企业综合实力,加快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集群化、国际化和品牌化发展,培育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创新驱动。强化创新引领的核心作用,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创新政策、环境,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活跃度和创新能力,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融合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进硬件与软件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发新型智能产品,推进传统产品智能化升级,推广智能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3.打造龙头。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企业创新发展和政策扶持,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与本地企业协同度较高的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高成长企业。
4.优化布局。结合产业基础,打造重点产业集聚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资金、人才、创新平台等要素、政策向重点园区集中,提升园区内企业协同配套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体竞争力明显提升,成为宁波数字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宁波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地、全国领先的模拟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
——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含总部经济、规上企业、规下企业),年均增速14%。重点细分领域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光学电子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智能电子产品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汽车电子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千亿级企业达到2家,百亿级企业超过6家,30亿级企业超过10家,十亿级企业超过5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或产品)力争达到15家,形成产业链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
专栏1 重点培育企业与主要产品
企 业 | 主要产品 |
均胜电子 | 驾驶员智能控制系统、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空调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电子控制单元、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进排气系统、空气管理系统、车身清洗系统,后视镜总成等。 |
舜宇集团 | 光学零部件:玻璃/塑料镜片、平面镜及各种镜头; 光电产品:手机相机模组及其他光电模组; 光学仪器:显微镜、智能装备、测量仪器及分析仪器等。 |
群志光电 | 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液晶显示器、液晶模组、液晶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及其他可相容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机、新型光电和光学元器件。 |
东方日升 |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光伏独立供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群辉光电 | 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机及其器件和元件、触控模组显示器及其器件和元件、光电子器件、模组元件。 |
普芮玛半导体 | 高压功率器件、光感芯片、高能离子注入机。 |
容百锂电 | 锂电池正极材料。 |
中芯宁波 | 模拟集成电路特种工艺的研发、制造。 |
音王集团 | 专业音响、数字调音台、专业数字影院、电子类产品、数字乐器、舞台灯光、音视频连接系统、智能数字化讲台等。 |
技嘉科技 | 计算机主机板的研发与制造,系统计算机组装,笔记本计算机的生产。 |
环球广电 | 光模块、光纤光缆通信设备。 |
麦博韦尔 | 移动电话及电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 |
群芯微电子 | 光电集成电路产品研发和封装测试。 |
江丰电子 | 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 |
杜亚机电 | 智能家居产品、管状电机、电动窗帘电机、百叶帘电机、垂直帘电机、开窗机、控制系统及配件。 |
康强电子 | 半导体塑封引线框架、键合丝、电极丝和生产框架所需的专用设备。 |
锦浪新能源 | 光伏逆变器。 |
甬矽电子 | 高端IC的封装和测试。 |
舜宇光电信息 | (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手机摄像模组。 |
激智科技 | (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液晶显示模组。 |
舜宇车载光学 | (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车载镜头。 |
赛尔富电子 | (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LED冷链照明灯具。 |
长阳科技 | (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光学反射膜。 |
柯力传感 | (国家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应变式传感器。 |
永新光学 | (国家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光学显微镜。 |
赛特威尔 | (国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独立式报警器。 |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一批高质量创新载体,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5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3.5%以上,新产品产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
——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建成余姚市、北仑区(含保税区)、杭州湾新区三大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集成电路、光电子、智能电子产品等特色产业园,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升。
三、重点领域
(一)集成电路
加快以行业应用为导向的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夯实集成电路材料国内优势地位,突出特种工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带动封装测试等配套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一是提升芯片设计能力。加快推进微电子创新产业园建设,围绕汽车电子、智能家居、智能感知和工业自动化等重点领域,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加快开发数字音视频、智能监控、射频识别、汽车音视频/信息终端、车身控制及发动机控制用高可靠性微控制器等芯片。二是突出发展特色工艺芯片制造。加强大功率半导体模块生产,推动IGBT等先导科技领域产品向集成化、功率化、模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引进培育一批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高压电路、射频电路等特色专用工艺生产线。积极开展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技术研发,谋划推进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建设。三是提升发展封装测试与基础材料。加快突破大面积倒装芯片球阵列封装技术和双芯片封装、三维系统级封装(3D SIP)、多元件集成电路(MCO)等多芯片封装技术,加快推进显示芯片测试、检测、封装等生产线建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靶材、基材、专用抛光液、专用清洗液、专用气体等电子材料细分产品,积极开发光刻胶、大尺寸硅片等关键材料,进一步扩大半导体硅材料、化合物材料、人工晶体材料、引线框架、溅射靶材等集成电路基础材料的优势地位。
空间布局:深化打造集成电路“一园三基地”。在鄞州集成电路设计基地暨“微电子创新产业园”,集中力量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在北仑集成电路制造与材料基地建设“芯港小镇”,全力打造成集芯片制造、研发创新、创智服务、乐活休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科技文创小镇。在前湾新区布局新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前湾基地)。
专栏2 宁波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与主要产品
类 型 | 企 业 | 主要产品 |
设计 | 奥拉半导体 | 时钟芯片 |
基合半导体 | 触摸屏控制芯片、摄像头驱动马达芯片 | |
芯路通讯 | 汽车智能通信和控制芯片 | |
达新半导体 | IGBT芯片、模块 | |
艺科芯 | AI芯片 | |
酷旺智能科技 | AI语音处理芯片 | |
伟吉科技 | 电网检测芯片 | |
铼微电子 | GaN、SiC器件 | |
制造 | 中芯国际 | 模拟集成电路特种工艺的研发、制造 |
比亚迪半导体 | 半导体分立器件及集成电路生产、设计、测试 | |
普芮玛半导体 | 功率芯片、传感器芯片、离子注入机 | |
群芯微电子 | 普通、高速、高压光耦,光继电器、光传感及定制化芯片 | |
材料 | 江丰电子 | 超高纯金属及溅射靶材 |
金瑞泓科技 | 4-8英寸硅抛光片、硅外延片 | |
安集微电子 | 集成电路用硅片抛光液、光刻胶去除剂 | |
南大光电 | 光刻胶 | |
弘硕科技 | 芯片级封装材料(锡球) | |
锦越新材料 | 集成电路用铝靶 | |
全芯微电子 | 集成电路涂胶、显影、曝光 | |
康强电子 | 引线框架、键合丝、电极丝和生产框架所需的专用设备 | |
华龙电子 | 引线框架 | |
东盛集成电路 | 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阵列、栅网、漏板、盖板 | |
专用装备 | 唐人制造 | 集成电路封装装备 |
瑞曼特新材料 | 半导体设备零部件,离子源 | |
盛吉盛半导体 | 半导体装备翻新、维修及CMP研发 | |
广奕电子 | 6英寸和8英寸集成电路设备翻新销售及服务、立式扩散炉产品研发及试生产 | |
封测 | 甬矽电子 | 高端集成电路的封装和测试 |
芯健半导体 | 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和铜凸块封装等高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 | |
力源科技 | 芯片封测、半导体设备等 |
(二)光学电子
瞄准光学电子技术及产业发展前沿,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协同创新,着力打通“光学材料—光学元器件—光学仪器整机”的产业链条。一是做大做强光学成像和显示器件。加快突破相位检测自动对焦(PDAF)、双摄像头、激光对焦、红外对焦等前沿成像技术,推进摄像模组向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积极布局攻关新型显示技术,发展新一代硅上液晶显示器件、柔性电子纸、OLED和石墨烯、金属网格等新型触控材料,加快推进高世代氧化物TFT背板生产线、电子纸模组生产线建设。二是培育发展光学整机仪器制造。面向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医疗健康等领域应用需求,加快推动光学整机仪器设备的开发生产,重点研发高分辨荧光显微成像仪、X光血管成像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3D成像仪等医疗用光学精密仪器设备,开发激光电视、激光投影机、激光微型投影等产品,推动整机仪器向小型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三是积极布局光通讯产业。巩固光纤光缆等基础优势,提升发展光主动元件、光收发模块、光纤同轴混合网(HFC)设备,培育发展可调谐激光器、光路由器等新型产品,逐步拓展产业链条。四是巩固提升先进光学膜材料。发挥光学薄膜特色优势,加快发展液晶显示用扩散膜、增亮膜、反射膜、保护膜等面板膜材,不断拓展隔热、特种胶带、光伏等多种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功能薄膜产品。
空间布局:深化打造2个特色小镇。推进余姚智能光电小镇建设,依托舜宇集团智能光电产业化基地项目,以“高端制造”为突破口,打造成为我国智能光电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推进宁波(江北)膜幻动力小镇建设,以长阳、激智、惠之星等为龙头,形成以光电膜材料为主及相关衍生产业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促进要素集聚和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光电膜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三)汽车电子
结合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强化核心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汽车控制系统等新型智能化电子产品,打造全国知名的汽车电子产业基地。一是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部件、模组和器件。重点突破汽车智能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自适应巡航、安全驾驶等重点技术,发展无人驾驶汽车动力电机、北斗导航定位仪、通讯终端、电子控制单元(ECU)、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汽车电子产品,推动整车与关键核心部件、软件系统的联动发展。二是加快发展车载中控系统。加强对车载导航娱乐信息系统模块化设计和布局,整合音视频、导航运用、网络传输、人机交互等模块功能,积极开发具备高科技含量和更好用户体验功能的系统集成化产品。提升发展高清显示屏、多功能触摸屏、车身控制器等相关产品。三是大力发展动力电池系统。加快突破车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充配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布局汽车无线充电、快速充电、全固态电池等领域,推动固态锂电池核心材料、高比能固态锂电池电芯及模块全套工艺开发和产品升级。
空间布局:着力打造汽车电子“一园一镇”。推进杭州湾国际汽车产业园建设,围绕吉利、大众等整车企业,引进动力系统、电子系统、转向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汽配项目,促进汽车电子相关企业集聚,打造大中小协同发展的汽车电子产业体系。推进宁波南部滨海新区智能汽车小镇建设,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核心,以知豆、双林等项目为载体,以智能化为特色,打造成为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基地。
专栏3 汽车电子支撑平台
支撑平台 | 依托企业 |
微波测试实验室 | 中芯宁波 |
电磁兼容实验室 | 中车时代传感 |
质量可控性实验室 | 赛宝实验室 |
汽车级PCB线路板制造 | 技嘉科技 |
(四)智能电子产品
依托宁波制造业优势,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合应用,积极发展智能电子产品。一是重点发展智能信息终端。优化壮大智能手机产业,推动手机操作系统、屏幕、摄像头等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高端智能手机。创新发展智能手表/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语音耳机、骨传导喇叭/麦克风、智能睡眠仪等智能可穿戴产品。巩固提升新型通信和计算机设备。二是突出发展智能仪器仪表。加快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提升企业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方案解决能力,重点发展NB-IOT智能电表/水表、环境噪声监测仪器、机动车尾气遥测装置,推动电子仪器仪表向数字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三是提升发展智能光伏。研制具有智能控制关断、实时监测运行、消除热斑等功能的智能光伏组件,发展集电力变换、远程控制、数据采集、在线分析等于一体的智能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储能系统以及适用于智能光伏系统的高效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部件。大力推动光伏产品与消费电子、户外产品、交通运输等领域结合,加快研发设计一批太阳能充电包、太阳能无人机、快装电站等移动产品。
空间布局:打造智能电子产品“一核一带”。建设宁波智能电子产品都市核心区,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优势,在国家高新区、宁波保税区、鄞州工业园区、望春工业园、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可穿戴、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光伏,打造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智能电子产品创新创业高地。打造宁波北翼智能电子产品产业带,贯穿杭州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中意生态园,加大智能手机终端、智能可穿戴等产业招商力度,形成技术先进、产品丰富、企业集聚、配套齐全的制造业创新高地。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集群发展
1.强化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
着力建设完善集成电路、汽车电子、光学电子、智能电子产品等重点产业链,打通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转化等重点环节,加快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联动机制。支持企业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产业链关键环节为牵引,加快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和垂直整合,促成产业链间融合创新,夯实“四基”产业链,形成“系统(整机)+解决方案+关键元器件”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引导相关企业将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新兴业务进行剥离,组建专业化运营公司。鼓励本地企业之间或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建立交流合作机制,紧密对接前沿市场需求。
工程1 产业链配套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宁波工业“四基”优势,聚焦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四基”关键制约环节,着力突破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关键装备、材料和成套工艺,补齐高端芯片、传感器、核心元器件等基础、通用技术短板。加强关键材料、元器件、整机、专用装备等产业链各环节关键企业培育引进和项目建设,推动全球产业链协作。突出“系统(整机)+解决方案+关键元器件”协同发展思路,引导电子元器件企业与上游材料、设备开展合作,突破原材料、设备核心技术,引导和推动有实力的整机企业向产业链上游“纵向发展”。 到2025年,电子行业基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关键材料、核心部件、整机、系统的协调发展,先进基础工艺得到广泛应用,成长起一批“专优特精”中小型配套企业,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
2.支持产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
围绕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组建布局智能汽车电子、智能家电、光学电子等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谭建荣院士团队、李泽湘教授团队、甘中学专家团队等资源优势,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形成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创新集群。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运营模式创新,依托自有专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项目合作等形式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多元主体,积极开展委托研发或共同研发,建立协作创新共同体,带动行业共同发展。构建政府部门、行业智库、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打造贯穿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生态系统。
工程2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先进制造所 研究所主攻复合材料制造与装备、功能器件制造与系统、精密制造工艺与系统、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制造信息技术等五大方向。 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 研究院将优先建设与电子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研发公用计算平台、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平台、智能驾驶与无人系统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前沿技术实验室等重点平台。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研究院将重点推进精密电子制造装备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智能机器人研发、3D打印产业化以及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等研究。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 研究院包含信息所、制造所等与电子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院所。其中,信息所聚焦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等;制造所聚焦传感器基础器件、信号采集、无线通信、机器人应用、仪器仪表等。 西电宁波平台 西电宁波平台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与人才优势,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智慧城市、北斗民用、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等相关领域的人才和项目。 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 研究院聚焦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引育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转化一批高科技成果、催生一批高科技项目,并建设无人机系统、空天动力技术、柔性电子、智能传感芯片等4个科技创新中心。 宁波李泽湘教授团队“两院一园” 李泽湘教授团队“两院一园”包括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学院和清水湾(宁波)智能产业园,主要推动和开展芯片研究、运动控制、机器人等重点领域资源集聚、企业孵化、人才培育。 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 由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甘中学博士领衔专家团队组建,重点面向创新机器人、AI创新、医疗机器人、视觉创新、纳米创新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 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领衔浙江大学博士团队组建,主要从事智能成型装备、智能模具、智能成型技术、成型制造大数据等四大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供给。 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 负责建设运营中科院计算所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智能芯片、软件研制与测试平台”建设项目,专注物端智能芯片、物端智能平台、智能制造服务等领域。 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由褚健教授团队牵头建设,聚焦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起到关键作用的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控制安全和控制芯片等三大产业。 吉利汽车研究院 研究院在智能驾驶领域,设有专门研发部门,重点开展雷达系统、视觉及控制系统、功能开发、功能安全开发等,正在开展L3级别的智能驾驶技术研究。 赛宝(宁波)实验室 主要从事工信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研究,包括光机电信息技术产品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工程技术研究,半导体照明光电产品、家电、电子电器、汽车电子设备及机电设备的试验检测、认证、评价;网络安全检测,环保节能检测等。 中车传感技术实验室 实验室致力于轨道交通、物联网、新型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TUV莱茵宁波EMC实验室 实验室包含1个3m法半电波暗室、1个全电波暗室、1个屏蔽室及众多先进测试设备,可为家电、灯具、IT等电子电气及机电产品提供专业全面的EMC及无线测试。 中科院宁波微电子应用研究院 宁波微电子应用研究院是首批入驻中国(宁波)芯港小镇项目,旨在促进集成电路产业新技术新成果在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集成电路材料和零部件联盟(宁波)产业促进中心 集成电路材料和零部件联盟(宁波)产业促进中心将依托联盟各成员单位的人才、技术和市场资源,全力优化宁波集成电路制造用材料和零部件供应链。 |
3.深化产业配套要素协同创新
以现有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专业园区建设,支持产业集群区内各创新主体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协同创新。面向VR/AR、海洋电子、医疗电子等新兴领域,加强研发、应用、政策、机制、金融、科技、信息、服务等各方面基础条件的协同创新,全面支撑产业发展。注重统筹推进与分类施策相结合,建立完善符合细分产业发展特征的产业协同创新培育体系、协同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协同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转化体系、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体系等。
(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新兴产业体系
1.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编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集中力量开展一批重大项目攻关。重点强化核心基础元器件研发创新能力,全力攻克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等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技术及共性技术,加强先进基础工艺积累及新材料开发。重点突破虚拟现实、机器视觉、新型人机交互等终端新技术,支撑智能硬件、智能汽车、高端存储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等加快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技术与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融合发展,促进细分产业在架构、工艺、材料等方面的颠覆性技术创新。
工程3 技术创新能力跃升工程 结合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聚焦动力电池及电池系统、高性能电机及电控、智能器件、先进半导体芯片、高性能电机、高性能医疗设备等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出样机或样品,能为后续的产业化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加强对各项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建设一批具有典型性的产业示范工程。 到2025年,攻克10-15项对电子行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技术及共性技术,开发20个以上具有标志性、品牌影响力的高端新产品。 |
2.培育打造多元化应用场景
加快形成一批可快速带动产业增长的关键应用场景。重点面向智能硬件、家电家居、智能汽车、VR/AR等终端信息产品,以市场典型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行业解决方案,梳理形成一批关键应用场景。支持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和开发道路测试场景,以及基于VR的虚拟测试场景,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模拟环境。鼓励建设一批智慧楼宇、智慧小区等智能家电(家居)终端应用场景,支持企业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产品开展试验与测试。围绕工业、商贸、医疗、金融、教育、娱乐等领域,建设一批智能硬件应用场景,完善VR/AR、可穿戴产品等功能应用及高品质产品供给。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发展创新需求,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及本地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广泛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拉动内部消费需求,助力新兴领域快速成长。
工程4 关键应用场景建设工程 智能汽车应用场景 加快5G网络试验试点,依托杭州湾等重点优势区域前瞻部署5G车联网建设,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小镇,推进智能网联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连接车与云的车联网服务能力。整合网络运营商、设备提供商、研究院所等多方力量,形成智能网联汽车车内网、车际网和互联网互连标准。支持5G车联网芯片、通信基站、路侧单元、车载终端等联网关键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到2025年,建成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小镇,宁波成为全国领先、国际先进的智能网联汽车先行示范区。 智能家电(家居)应用场景 深入推进宁波智能家电创新中心建设,以提升用户与智能家电(家居)产品交互体验为主旨,重点发展适配下一代硬件智能化及深入场景体验的个性化计算,语音及视觉等人机交互技术,依托宁波家电(家居)领域的基础优势,推动产品智能化转型,升级照明系统、影音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安防系统等,实现家电(家居)产品从感知到认知到决策的发展。到2025年,宁波智能家电(家居)终端产业链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在全国率先建成基于人机物融合的智能家电(家居)产业生态。 到2025年,建设车联网、智能家电(家居)、智能安防等20个以上电子细分领域深度应用场景,打造2个以上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发布50个以上融合创新产品。3.软硬结合培育新兴产业体系 |
结合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VR/AR设备、人工智能、5G、医疗电子、安防电子、海洋电子、服务器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硬件设备与软件的资源与技术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依托宁波工业软件特色优势,加大培育一批细分行业软件供应商,推进嵌入式软件在电子信息产品中的普及应用。鼓励由细分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联合软件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打造开放式“软件+硬件+运营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及终端用户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服务支持,构建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生态。
工程5 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1.VR/AR设备:加强微投器件、光学器件、深度传感器、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光场显示器件等VR/AR核心基础元器件研发,重点发展数据手套、触觉反馈设备、动作捕捉设备、一体机、头盔、全景相机等设备。 2.人工智能:围绕行业终端应用,重点突破支持人工智能运算的高算力、低功耗、低成本的人工智能芯片。加快人工智能创新产品研发,重点发展AI摄像头、AI音响、AI麦克风、AI医疗器械等新型产品。积极布局超级计算、分布式计算、云计算相结合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环境,推动寒武纪超算中心等项目在宁波落地。 3.5G产业:加快发展5G射频前端模组、小型滤波器、功率放大器、可调谐激光器等核心产品。巩固提升光传输模块、光纤等基础优势。鼓励企业紧密跟踪“白盒计划”,布局5G前瞻细分领域。加快5G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重点在智能港口、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开发一批兼容5G的智能终端。 4.医疗电子:重点突破外诊断仪器、新生儿护理及治疗仪器、磁共振设备、电子切片扫描仪、牙科综合治疗仪器、医用便携设备等医用电子设备。加快发展智能电子秤、家用血压/血糖检测仪/呼吸机、便携或穿戴式远程监控监护设备、家用理疗康复设备、家用保健按摩器械、智能睡眠仪等产品,推动产品向智能化、可穿戴、多功能、远程医疗等方向发展。 5.安防电子:以智能化、高端化为导向,积极推动安防电子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研发智能化可编程远程控制保险柜、指纹识别/视网膜识别/语音识别保险柜、智能燃气报警器、智能警用报警器、智能防盗报警器、智能消防机器人等产品。 6.海洋电子:推动船舶(海工)通信导航系列产品向中高端发展,大力发展船用导航雷达、避碰雷达、电子海图、ibs综合船桥系统等系统及相关仪器仪表,开发低成本的海事卫星电话、对讲机、通信发射机、基站等通信设备,加快发展ais搜救应答器、应急无线示位标、探测无人艇、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回声测深仪、水下机器人等海洋探测专用设备。 7.服务器: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产品。重点发展智能微型数据中心单体机及多联机等绿色数据中心典型应用产品,加快布局小型超算服务器。大力推进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
(三)强化智能技术应用,驱动传统领域转型
1.加快推进传统产品智能化转型
引导鼓励传统家电、水表/电表、电子元器件、LED照明等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深入嫁接智能技术,嵌入智能化模块,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智能化产品。强化创新设计能力,开发智能音箱、智能锁具、智能马桶盖等新型智能电子产品。
工程6:传统产品智能化转型工程 1.电子元器件:加快突破一批微型化、高性能、高集成、智能化的新型电子元器件,提升本地化配套能力和水平。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加快开发低功耗、高带宽、实时应用的智能传感设计技术,聚焦红外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纳米传感器、MEMS传感器、仿生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新型智能传感器件。大力发展智能控制模块,加快研发生产高性能智能控制器、通用及专用变频器、高性能变频调速装置、智能线路板、继电器等控制装置。 2.LED照明:加快提升LED封装水平,发展芯片级封装、LED灯丝封装和集成化封装工艺,巩固和提高LED封装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快推进LED照明产品创新升级,重点发展可互换LED光引擎技术、基于物联网平台的LED智能照明系统等高性能LED照明灯具,推动智能LED照明个性化定制。推动LED芯片-封装-应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发展。 3.通信线缆:加大电线电缆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夯实宁波在智能综合布线产品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开发一批国际领先、完整的端到端综合布线解决方案。加快发展超高压、特高压电缆,超导电缆,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特种电缆及新型电缆材料。加快研发工业与医疗、铁路、智能家居、高端消费电子相结合的数据线、网线、转换头等产品。 4.智能家电家居:重点开展智能家电(家居)模块设计与系统集成,提升空调、厨电、净水设备、小家电、家庭影院设备等传统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面向家庭的服务机器人。 |
2.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鼓励企业引进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建设一批高水平、具有示范意义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提高企业的精准制造、敏捷制造和柔性制造水平。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管理优化,推进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智能化。
工程7 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工程 围绕光学电子、汽车电子、LED照明等重点领域,面向电子产品的封装、调理、测试等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控迫切需求,开发集成封装、调理和测试功能的智能生产线,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加大培育一批宁波市级智能车间/工厂,支持优势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加快树立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制造先进标杆。 到2025年,电子行业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规上企业机器联网率达到60%以上,建设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智能工厂达到5个以上。 |
3.积极推广服务型制造模式
推动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引导企业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媒体品牌推广等,深入对接生产端、消费端需求,进一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以手机、家电等电子信息终端制造业为切入口,引导行业与商务和生活服务业等高端服务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价值,培育新增长点。
工程8 网络协同制造平台建设工程 深入实施“制造业+互联网”工程,围绕传统电子行业转型需求,鼓励骨干龙头企业牵头搭建协同制造平台、行业云平台、产业大数据平台等,实现电子产品制造环节的数字化协同设计、生产、服务等应用,加快认定一批市级优秀服务平台。针对电子行业离散型制造的属性,鼓励行业企业深入应用协同制造平台,将内部纵向链条上的生产过程分离,转而依靠外部供应商来供应所需的产品、支持服务或者职能活动。 到2025年,建设5家以上电子行业重点细分产业制造云平台,培育20家电子行业“制造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新型制造方式、管理方式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业企业。 |
(四)加大市场主体培育,推进质量品牌升级
1.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
围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汽车电子、智能电子产品等重点领域,大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品牌优势明显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及通过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跨国大型企业将其境外公司的高端业务向宁波转移,在宁波增设研发及生产基地。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
2.培育壮大优质中小企业
面向VR/AR、人工智能、5G、物联网、服务器等新兴产业领域,全力推动一批成长性好、创新力强、市场前景大的中小企业上规模发展。落实和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信用担保、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初创型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大力实施“凤凰计划”,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股改和上市培育,推动优质中小微企业上市发展。
3.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
加强产品质量建设,深入推广企业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管理方法,鼓励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切实提升产品质量。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加大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培育力度,引导企业按照中间产品和终端消费品的不同特性,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加快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营销推广方式,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实现与多样化、多层次消费群体的广泛对接。引导品牌企业积极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品牌产品精准营销。
(五)加强区域深度协作,打造互动对接平台
1.提升全市产业统筹力度
建立统筹机制,加强市级层面统筹力度,重点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余姚市、北仑区(含保税区)、杭州湾新区等重点区域集聚,重大项目布局、用地保障、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先向重点产业集聚区倾斜。鼓励各区域按照错位发展模式,结合自身产业定位,在资源项目招引上进行互动和协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和产业分散,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加强区域联动协作和统一管理,在科研资源、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实现资源与服务共享。
2.深入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
聚焦5G、人工智能、物联网、集成电路、虚拟现实、车联网等高端前沿领域,加强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产业合作,积极承接上海国际化创新要素,主动对接南京、杭州等特色创新资源,注重推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形成电子信息制造领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支持市内企业与国内外高端科研院所、优势企业加强对接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促进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引导市内企业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逐步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产业输出。
3.积极构建精准化招商体系
建设专业招商平台,围绕重点招商区域,编制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地图,瞄准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等国际国内先进地区,建立与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中央企业、独角兽企业、知名中介机构等高层联系渠道,分类制定招引方案。支持余姚市、北仑区、杭州湾新区等产业集聚度高的重点区域定期举办各类招商对接活动,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电子行业重点园区的区中园、一区多园等建设运营,加快形成一批以外资为主体的国际合作产业园。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1.大力实施应用示范推广
围绕人工智能、智能汽车、5G等前沿新兴领域,组织实施行业场景示范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产品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推广,通过场景示范应用推进技术优化和技术再开发,加速产业化进程。加大对创新产品市场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机构优先采购本地生产的智能化创新产品,提升本地企业协作配套能力。
2.构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融合应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一批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细分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打通自原料到生产商到用户的便利直通渠道,为用户提供与展示查询、咨询、交流、采购服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管理流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产品测试认证平台建设。建设电磁兼容、安全规范、环境和可靠性、有毒有害物质等专业检验室,引进一批先进电子信息产品检验设备,提高检测能力及检测覆盖面。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产业专题专利信息数据库和专利信息发布系统,开展产业重点产品专利态势分析及知识产权预警。推进军民融合,打造一批军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军转民”、“民参军”。
工程9 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深化与军工集团、军工院所的战略合作,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领域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深入推动兵科院宁波分院、宁波中物科技园等军民融合创新载体建设,整合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提升通信核心芯片、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设计和研发能力。在大力推动军转民同时,鼓励民品企业积极参与军品的研发和制造,定期组织“军转民”、“民参军”精准对接活动。推动重大项目技术孵化,促进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与应用推广。 到2025年,建设2个电子行业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实施10项以上军民融合产业重大项目,培育10家以上创新能力强、产品有特色、成长潜力大的军民融合骨干企业。 |
3.引进培育多层次产业人才
集聚一批专业技术领军型人才,依托骨干企业、产业基地、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重点引进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5G等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一批融合型跨界人才,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支持建设产业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打造一支既具备电子信息制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又能从事智能工厂设备生产线操作、安装设计、产线调试、设备维护及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队伍。培育一批高素质企业家及创二代企业家,提升企业家全球战略视野、管理创新能力,集聚一批具有职业素养、市场意识、精于管理、善于经营的职业经理人团队。
工程10 高端技能人才培育工程 面向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关键需求,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提升发展宁波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等专职院校,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为主干专业的特色学校和院系,打造一批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汽车电子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为代表的特色专业。深化职业教育与相关园区的产教融合,开展行业特色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将培训体系与学校课程体系接轨,所学重点课程纳入学分体系,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到院校直接授课,建立优秀学员直接录用机制,实现更多行业领域实用型、工匠型基础人才的本地引留。 到2025年,平均每年升级培育电子行业高端技能人才500名以上,培育“国际焊接”、“国际数控”、“国际电气控制”等国际化高技能人才100名以上,力争建设校企共建高标准实训基地5个。 |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在市工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下,成立由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市)和重点产业平台为成员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推进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工作,统筹规划、项目、土地、园区、招商和政策资源,协调解决集群发展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大项目和重点平台建设,组织开展任务分工和督促检查工作,指导集群发展促进机构规范运作,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推进合力。建立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统计监测体系和差异化考核制度。成立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专家小组和支撑机构,持续提供高质量决策建议。余姚市、北仑区(含宁波保税区)、杭州湾新区等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产业集聚区,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同步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二)加大政策支持
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整合优化现有各项政策扶持渠道和方式,在资源要素、技术改造、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梯队培育、质量品牌培育以及集群促进机构运营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继续完善政策体系,研究出台针对集成电路设计的《关于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补充意见》,以及针对集成电路人才的《关于加快集成电路人才开发的实施意见》等专项政策,谋划出台鼓励汽车企业将汽车电子业务剥离、建立独立核算公司的相关政策。
(三)加强要素保障
加强资金保障,加大技改、科技、人才等专项资金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投入,加强产业基金运作,积极争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国家和省相关产业基金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市工信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加大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发挥好资本市场作用,推动在“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甬股交等挂牌上市。加强土地保障,优先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重大项目和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积极实施优惠地价政策及差别化用地政策。持续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引导不符合园区产业方向的低效企业退出,淘汰“低散乱”落后产能,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创新能源、排放考核指标评价方法,建立动态平衡机制,争取国家、省对宁波列入国家产业布局的重大项目用能指标给予支持。
(四)优化发展环境
全面落实营商环境“80条”、民营经济“25条”、降本减负稳增长“10条”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加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工作的宣传,创新内容和形式,提高公众科学认知和参与政府决策的水平。强化交流合作,通过举办数字经济、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家电家居、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国际性会议、论坛、展览、大赛等活动,提升区域品牌形象。强化示范宣传,组织开展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促进经验交流及宣传推广,发挥好典型引领、以点带面的作用。
附件:重点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计划总投资 (亿元) | 建设地点 | 建设期 |
1 | 动力型锂电材料综合基地项目 | 121 | 余姚市 | 2019-2025 |
2 | 高世代氧化物TFT电子纸项目 | 80 | 鄞州区 | 2019-2024 |
3 | 砷化镓VCSEL及集成电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 59 | 鄞州区 | 2019-2020 |
4 | 特种工艺及模拟集成电路产线项目 | 55 | 北仑区 | 2017-2020 |
5 | 激光视觉传感产业化项目 | 52 | 余姚市 | 2020-2022 |
6 | 普芮玛半导体项目 | 50 | 北仑区 | 2019-2020 |
7 | 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项目 | 50 | 慈溪市 | 2019-2021 |
8 | 智能LED车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 28 | 宁海县 | 2018—2020 |
9 | 年产5.2亿颗3D视觉传感模块产业化项目 | 25 | 余姚市 | 2019-2021 |
10 | 年产25亿块通信用高密度集成电路及模块封装项目 | 22 | 余姚市 | 2017-2022 |
11 | 智能家电产业项目 | 22 | 鄞州区 | 2018-2020 |
12 | 地效翼船项目 | 21 | 余姚市 | 2018-2020 |
13 | 康达医疗产业园项目 | 20 | 北仑区 | 2018-2019 |
14 | 年产1Gwh钛酸锂电池项目 | 17.5 | 奉化区 | 2017-2019 |
15 | 年产150万套汽车智能刹车系统和年产160万套汽车NVH内饰功能件项目 | 15 | 杭州湾新区 | 2018-2021 |
16 | 海洋能源互联用海洋缆系统项目 | 15 | 北仑区 | 2018-2020 |
17 | Mini LED项目 | 13 | 保税区 | 2018-2020 |
18 | 超高纯材料特色产业项目 | 12.5 | 余姚市 | 2018-2019 |
19 | 光刻胶材料及配套关键材料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 9.6 | 北仑区 | 2018-2020 |
20 | 三星年产8万套智能开关柜及配套项目 | 8.2 | 江北区 | 2018—2020 |
21 | 半导体设备及配件翻新项目 | 8 | 鄞州区 | 2018-2019 |
22 | 均胜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 | 8 | 高新区 | 2018-2020 |
23 | 5G光通信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 7.92 | 海曙区 | 2017-2020 |
24 | 旷视机器人项目 | 7 | 高新区 | 2018-2020 |
25 | 研发和生产半导体芯片承载基带和半导体芯片项目 | 6.7 | 慈溪市 | 2019-2020 |
26 | 年产2GW高效电池组件项目 | 6.5 | 宁海县 | 2019-2020 |
27 | 智能家居生产项目 | 6 | 鄞州区 | 2018-2019 |
28 | 打印机项目 | 6 | 宁海县 | 2019-2021 |
29 | 年产100万套按摩、运动健康产品产业园项目 | 4.726 | 奉化区 | 2018-2020 |
30 | 年产1500万芯公里光纤预制棒及光纤光缆项目 | 4.6 | 余姚市 | 2018-2019 |
31 | 年产405万台智能水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 4.352 | 江北区 | 2018-2020 |
32 | 年产57亿pcs墙壁开关/转换机配套生产基地项目 | 4 | 慈溪市 | 2018-2020 |
33 | 年产10亿Wh新型锂电池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 3.5 | 余姚市 | 2018-2019 |
34 | 年产200万台智能扫地机器人项目 | 3.5 | 慈溪市 | 2019-2021 |
35 | 光耦集成电路封装项目 | 3.3 | 杭州湾新区 | 2018-2019 |
36 | 年产2000万套智能电子集成控制系统及400套工装模具生产线项目 | 3.26 | 慈溪市 | 2018-2020 |
37 | 5G关键芯片及工艺——滤波器芯片及晶圆级微系统集成项目 | 3.088 | 北仑区 | 2019-2019 |
38 | 无人物流车项目 | 3 | 象山县 | 2019-2020 |
39 | 高清短焦激光投影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 3 | 杭州湾新区 | 2017-2019 |
40 | 年产200套精确制导武器系统项目(一期) | 2.75 | 慈溪市 | 2019-2020 |
41 | 年产5000万平方米液晶显示用反射膜项目 | 2.5502 | 慈溪市 | 2019-2020 |
42 | 年产7000万件新型半导体封装工艺手机模组智能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 2.5 | 余姚市 | 2019-2019 |
43 | 集成电路靶材用超高纯金属材料产业化项目 | 2.1876 | 余姚 | 2018-2020 |
44 | 年产5000万件新型封装工艺手机模组智能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 2.1 | 余姚市 | 2019-2019 |
45 | 年产35万台汽车车灯生产线项目 | 2.0899 | 杭州湾新区 | 2018-2020 |
46 | 年产8000万颗高像素智能手机镜头智能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 2 | 余姚市 | 2019-2020 |
47 | 储能系统集成生产及研发项目 | 2 | 宁海县 | 2019-2020 |
48 | 柯力物联网产业园四期物联网大厦项目 | 2 | 江北区 | 2018-2019 |
49 | 年产8亿线军工连接器和工业自动化连接器生产线项目 | 2 | 慈溪市 | 2019-2020 |
50 | 年产1.32亿只(条)数码产品,3.2亿只LED灯生产线技改项目 | 2 | 慈溪市 | 2018-2019 |
51 | 年产1亿平方米深加工功能膜项目 | 1.8133 | 江北区 | 2018-2021 |
52 | LED驱动电源智能生产工厂建设项目 | 1.6 | 高新区 | 2018-2020 |
53 | 年产500套高场强超导核磁共振系统项目 | 1.6 | 慈溪市 | 2017-2019 |
54 | 年产25万套智慧办公驱动系统项目 | 1.55 | 慈溪市 | 2018-2020 |
55 | 年产12万片先进一代IGBT等功率器件产业化项目 | 1.528 | 保税区 | 2019-2020 |
56 | 年产10万把智能按摩椅生产线项目 | 1.52 | 慈溪市 | 2019-2020 |
57 | 年产140万套智能导航系统智能工厂项目 | 1.5108 | 高新区 | 2018-2020 |
58 | 年产500万套LED节能照明灯具项目 | 1.5076 | 慈溪市 | 2017-2020 |
59 | 年产80万套工业自动化及汽车领域流体智能控制单元生产线改造项目 | 1.5 | 奉化区 | 2018-2020 |
60 | 年产600万套智能、高端汽车安全系统项目 | 1.5 | 高新区 | 2019-2020 |
61 | 年产1000万套传感器项目 | 1.5 | 海曙区 | 2018-2020 |
62 | 年产50万箱宽带数据电缆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 1.5 | 慈溪市 | 2018-2019 |
63 | 高端医疗器械项目 | 1.5 | 慈溪市 | 2019-2020 |
64 | 年产100万台高通量数字核酸定量检测仪、300万盒试剂生产线项目 | 1.41 | 慈溪市 | 2019-2020 |
65 | 年产300MW太阳能组件生产装配线建设项目 | 1.4 | 慈溪市 | 2019-2020 |
66 | 厨电工厂洗碗机扩产项目 | 1.388 | 杭州湾新区 | 2019-2020 |
67 | 年产400万台智能电能表及信息采集终端建设项目 | 1.3701 | 慈溪市 | 2019-2020 |
68 | 年产800MW高效光伏组件数字化车间项目 | 1.35 | 宁海县 | 2017-2019 |
69 | 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材料项目 | 1.32 | 北仑区 | 2019 |
70 | 年产0.8万套大小便护理器、1.5万套麻醉视频喉镜、1000万套麻醉呼吸耗材等产品生产线项目 | 1.25 | 慈溪市 | 2018-2020 |
71 | 年产1200万枚空气过滤网和50万套空调面板生产项目 | 1.2234 | 余姚市 | 2019-2020 |
72 | 高端新型光电子器件产业化项目 | 1.2 | 余姚市 | 2019-2020 |
73 | 年产1000万套LED三防灯产品技改项目 | 1.2 | 慈溪市 | 2019-2020 |
74 | 高端光通信用光芯片项目 | 1.2 | 鄞州区 | 2019-2021 |
75 | 新建年产500万盏中高档LED金属节能灯生产线项目 | 1.1188 | 宁海县 | 2017-2020 |
76 | 年产2000万平TAC生产线项目 | 1.08 | 江北区 | 2018-2019 |
77 | 年产3500吨高端微电子材料新项目 | 1.05 | 北仑 | 2018-2019 |
78 | 智能终端产品外观装饰件生产项目 | 1 | 杭州湾新区 | 2018-2019 |
79 | 关于无线充电(近场通信)复合磁性膜项目 | 1 | 海曙区 | 2019-2020 |
80 | 年产300万件无线通讯芯片项目 | 1 | 鄞州区 | 2019-2020 |
81 | 家用报警器及其它电子产品生产项目 | 0.9 | 象山县 | 2019-2021 |
82 | 智能安防产品研发中心项目 | 0.8787 | 江北区 | 2017-2020 |
83 | 宁波北岸柔性智造驱动力创研中心项目 | 0.8 | 江北区 | 2018-2020 |
84 | 年产4000万米电源连接线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 0.8 | 余姚市 | 2018-2019 |
85 | 年产160台舰船用智能化高压流体介质控制系统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 0.7 | 海曙区 | 2017-2019 |
86 | 年产700万套LED手电筒生产线项目 | 0.68 | 宁海县 | 2018-2019 |
87 | 年产150万只电能表及配电自动化升级项目 | 0.6451 | 江北区 | 2018-2020 |
88 | 年产500万套太阳能接线盒项目 | 0.6287 | 杭州湾新区 | 2017-2019 |
89 | 年产500万套智能家居系统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 0.6 | 象山县 | 2018-2019 |
90 | 年产20万套Compass召唤盒系统项目 | 0.6 | 海曙区 | 2019-2020 |
91 | 年产4000万只绿色LED照明灯具生产线技改项目 | 0.6 | 慈溪市 | 2018—2019 |
92 | 城市轨道交通及装备用环保型特种电缆数字化车间项目 | 0.6 | 北仑区 | 2017-2019 |
93 | 年产200万套光伏系统应用产品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 0.552 | 宁海县 | 2019-2019 |
94 | 年产8万片DBG工艺产品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技改项目 | 0.55 | 杭州湾新区 | 2018-2019 |
95 | 年产5000套数据中心一体机智能化生产装备项目 | 0.506 | 高新区 | 2019-2020 |
96 | SiC 器件晶圆研发产线 | 0.5 | 保税区 | 2018-2020 |
97 | 年产12000吨锂电池正极材料扩产技术改造项目 | 0.5 | 余姚市 | 2018-2019 |
98 | 年产750万套LED套灯数字化车间项目 | 0.5 | 高新区 | 2018-2019 |
99 | 5G移动通信滤波器模块 | 0.5 | 鄞州区 | 2018-2019 |
100 | 电梯部件数字化生产线技改项目 | 0.4 | 鄞州区 | 2019-2020 |
101 | 年产3000万米光伏电缆生产线项目 | 0.4 | 慈溪市 | 2019-2020 |
102 | 年产60万台通信机壳的生产线技改项目 | 0.3 | 慈溪市 | 2017-2019 |
103 | 基于VR智能交互式教育装备项目 | 0.2 | 鄞州区 | 2018-2021 |
104 | 年产200万套通信设备五金配件生产线技改项目 | 0.19 | 慈溪市 | 2018-2019 |
105 | 3D TOF光学镜头建设项目 | 0.12 | 奉化区 | 2019-2020 |
106 | 年产1000万套多芯光纤连接器生产线技改项目 | 0.1 | 宁海县 | 2018-2019 |
107 | 通信产品生产项目 | 0.1 | 象山县 | 2018-2020 |
108 | 基于AI的5G通讯网络接口关键部件生产制造项目 | 余姚市 | 2019-2021 | |
109 | 警用安防智能眼镜项目 | 鄞州区 | 2018-2019 | |
110 | 基于群体智能技术的新型海上避碰与救生AIS终端 | 象山县 | 2019-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