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地标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表时间:2020-01-21    文章来源:远博志城

宁政办发〔2019〕55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11月21日

南京市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地标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推动南京由中国软件名城向国际软件名城迈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地标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开放兼容之原则,突破关键软件、云平台等短板,加力高层次软件人才集聚,培育骨干企业,优化产业生态、深化融合应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

到2020年,软件业务收入达5800亿元,形成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融合发展集群;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涉软企业超5000家,在基础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关键领域及5G应用、区块链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知名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品牌;涉软从业人数超85万人;全面提升南京软件产业国际知名度,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到2025年,软件业务收入力争突破10000亿元,涉软企业超万家,涉软从业人员超百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成为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南京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软件名城。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1.做强特色优势软件。智能电网软件。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在智能电网领域的深度应用,着力突破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柔性直流等领域软件关键技术,推动智能电网大数据、能源互联网等加快发展。通信软件。加强“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核心路由交换技术、新型路由交换技术等研发,依托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项目等重点平台,积极发展软件定义网络、5G软硬件平台、网络操作系统关键产品。智能交通软件。重点发展交通监控及管理系统、车辆信息管理系统、车联网系统、智能收费系统、车辆调度系统以及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等。信息安全软件。支持面向“云、网、端”的基础类、网络与边界安全类、终端与数据内容安全类、安全管理等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集成、安全加固、安全审计、监测预警与灾难恢复等信息安全服务发展。重点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可信计算、安全测评、工控安全等领域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软件。支持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开发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自然语言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应用软件及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面向智能终端、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推动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应用软件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突破关键软件和服务短板。关键基础软件。支持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技术和产品研发和应用,重点在自主可控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工业操作系统及实时数据库、基础输入输出系统(BIOS)、中间件等基础软件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支持企业围绕安全可靠应用需求,完善基础通用软件开发和应用生态,构建安全可靠基础软件产品体系。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开源社区活动。支持自主开源社区建设,积极构建自主开源生态。云计算和大数据。大力发展公有云平台和行业云平台,不断提升云计算服务能力,做大做强云计算产业链。推动各行业领域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促进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虚拟化、分布式资源管理、容器技术、安全可信云计算等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下一代云计算软件体系。支持雾计算、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新业态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多源异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培育大数据创新产品。支持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和试点示范,重点研发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运维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平台。工业互联网软件。支持高端工业软件、工业APP等研发和应用。重点支持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高端分布式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软件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支持围绕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研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产业领域的高端芯片设计,实现集成电路设计整体技术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详见《南京市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地标行动计划》)(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发展新兴业态。5G应用。加快推动5G基站建设,促进5G在制造、交通、物流、医疗、教育、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等行业的智慧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5G应用软件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区块链。支持分布式存储、密码学技术、共识机制、智能合约、跨链技术、对等网络、代码审计、隐私保护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开源社区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区块链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可信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加强基于区块链的可信账户、可信数据和数据资产的建设,强化区块链对数字经济的支撑作用。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字金融、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健康医疗、产品溯源、版权保护、数字身份、电子证据、供应链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重点发展虚拟现实操作系统、数字视觉、数字图像、数字可视化、全息影像等技术、产品及服务。重点突破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显示、跟踪、触觉/力觉反馈、场景融合等关键技术。引导企业建立围绕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内容制作和开发者社区的增强现实领域生态链布局,加快VR/AR技术在制造、医疗、教育、旅游、娱乐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围绕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位置服务、运营管理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互联网软件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促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内容创作、出版、传播和消费的模式创新。面向移动应用,发展移动互联环境下移动应用软件(APP)和服务,鼓励发展体验经济、共享经济、算法经济和创意经济等新经济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建设重点产业园区

4.做大做强“一谷两园”。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中国(南京)软件谷,坚持国际软件名城核心区和标志区定位,重点发展通信软件、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产业集群,创建省级高新区,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基地,打造中国软件名园,跻身国际一流园区。南京软件园(江北新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智能电网软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块链应用等产业集群,跻身国内一流园区行列。江苏软件园(江宁开发区),重点发展5G产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网络安全等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化国际性高科技产业新城。(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江北新区管委会、软件谷管委会、江宁开发区管委会)

5.做优特色软件园区。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专业化软件园区。徐庄软件园(徐庄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集群。新城科技园(建邺高新区),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游戏动漫、大数据、区块链等产业集群。江东软件城(鼓楼高新区),重点发展互联网、区块链和高端信息服务业等产业集群。白下高新区,重点发展云计算、智能交通等产业集群。麒麟科创园,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新港高新园,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产业集群。幸庄科技产业园(溧水高新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积极落实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等载体的各项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6.优化园区发展生态。支持全市软件园区进一步完善以产业链、创新创业平台、生活服务配套等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和发展环境,推动重点软件园区在产业规模、公共服务能力、综合配套水平、园区形象等方面达到国际水准。支持“一谷两园”按照新增涉软人才规模,通过新建或改造现有房屋配建一定比例的人才公寓,以购租补等形式,实现人才安居。“一谷两园”优先纳入全市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引进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配套高标准、高质量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加快提升各软件园区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实现千兆光纤宽带、5G移动通信网络、窄带物联网(NB-IoT)和WiFi的全覆盖。鼓励各软件园区打造云平台,从智能设施、智慧运营、精准招商、企业服务和数据资产等方面建设智慧园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规划资源局、市房产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交通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培育引进创新型企业

7.打造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平台型企业,做强骨干型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打造平台型企业。着力突破平台经济短板,重点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关键信息技术、共享经济、5G应用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平台型龙头企业,建设生态型开源开放平台,围绕产业价值网络构建生态体系。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自”软件企业加快向云化、平台化、服务化转型发展。鼓励软件龙头企业打造服务能力强、生态体系完备的公有云平台,鼓励行业骨干企业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建设行业云平台,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公共云计算龙头企业和行业云计算服务企业。鼓励软件企业、制造业企业等建设综合型、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等全流程云服务。积极推动各类企业上云,促进企业运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型企业给予业务规模增长奖励。做强骨干型企业。实施软件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依托市级产业并购基金支持企业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对重大兼并重组采取“一事一议”予以重点政策支持。加强对软件企业的引导、扶持和服务,推动软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挂牌)。建立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互联网百强企业培育库,对入库培育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对首次入围或进位的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互联网百强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对软件业务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软件企业分别给予上规模奖励。(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牵头,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8.培育高成长型企业。聚焦产业前沿领域,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高成长型软件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推广,努力新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对年软件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较上年增速达到100%、200%、300%的企业分别给予高成长奖励。对新获得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优秀软件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引导推动高成长型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实现跨越式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牵头,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9.引进总部经济等知名企业。支持引进全球软件500强企业、国内软件百强企业、国内外上市软件企业等在宁设立综合型、区域型、功能型总部,并按照市总部经济发展有关扶持政策给予重点支持。各软件园区根据主导产业方向,组织专业团队在国内外开展产业宣传、人才引进、招商推介等活动,按照产业链补链和扩链需求加强项目引进和培育,打造基地型、龙头型产业集群。依托各类交流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落户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牵头,市投促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四)培养集聚高层次人才

10.引进领军型人才。支持企业引进系统架构师、分析师、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及资深项目经理等高端人才,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可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项目资助。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层次创业人才优先纳入“创业南京”、“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市级人才计划,享受50~150万元启动资金、三年100平方米创业场所、100平方米人才公寓免租金等扶持。对软件企业高层次人才,根据其对本市经济贡献,对个人实行分档奖励。鼓励重点软件园区建设“软件人才试验区”,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环境。(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1.培养中高端人才。建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协同创新学院”,培养创业领军人才和软件架构师、高端程序员等紧缺人才,连续三年每年给予一定财政经费支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软件人才产出地。实施软件企业家和高端人才培育工程,每年评选软件产业领军人物和成长型软件企业家,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申报国家重大专项上给予重点扶持。支持高校院所、职业学校、软件企业、专业培训机构建设一批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软件人才。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等新机制。实施企业高级人才提升计划,支持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进修深造、出版专著、学术交流等。(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2.优化人才服务。对符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外籍成员、企业选聘的外籍技术人才等人士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提供永久居留、口岸签证、长期居留许可等出入境便利,建立住房、入学、医疗保健服务通道。鼓励开展互联网创业大赛、软件设计大赛、软件测试大赛等各类软件创新创业比赛,搭建人才创业交流平台、开发者生态社区等,培养集聚优秀创业人才和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期权、股权等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提高人才的根植性。广泛开展软件科普活动,逐步推广编程教育。(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科协,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五)推动国际化发展

13.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和层次。开展国际产业合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提升软件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支持我市重点软件园区和软件企业“走出去”发展。对我市重点软件园区设立海外办事机构给予启动经费支持。支持软件企业以新设、并购、参股、技术和品牌投资等多种方式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分支机构和服务体系以及建设海外合作园区。加大离岸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支持力度,按在宁项目落地、人才引进绩效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我市软件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并正常开展运营的,根据其研发投入、实际成效等,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企业拓宽海外营销渠道,带动品牌产品出口,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市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关政策给予支持。同时,加强“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外创新要素和市场资源,加强技术、产业、人才、标准化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ES(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MWC(西班牙巴塞罗那通信展)、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南京创新周等各类国际合作平台,宣传推介南京软件重点园区、企业和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和集聚发展。高标准举办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力争在展会规模、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鼓励我市软件企业、软件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举办国际性专业论坛、展会、会议、大赛等活动,并给予一定经费资助。(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14.加强科技创新。支持软件领域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围绕基础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应用、区块链、信息安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支持软件企业主动参与并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新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项目,按照实际国拨经费给予1:1资金配套;支持开展国际化合作创新。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创建软件领域的国家级和省级应用基础研发平台。以军民共享共用为导向部署军民两用软件关键技术和基础产品研发。对企业新获批国家级研发平台给予一次性奖励。(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牵头,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5.强化项目支撑。围绕基础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应用、区块链、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VR/AR等领域建立重点项目库,实施重点项目管理制度,对技术水平先进、商业模式领先、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择优给予补助。加强与国家、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重大项目衔接,协同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应用。鼓励企业瞄准产业重点方向和前沿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支持各领域战略共同体联合申请国家项目和试点示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6.推动示范应用。开展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应用,推动构建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整合全市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建设智慧城市软件技术支撑平台。支持我市软件创新产品优先列入南京市创新产品目录,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推行首购首用。充分运用市创新产品风险补偿及保费补贴政策,支持软件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区域开展示范推广应用。对我市软件企业取得突破性创新并填补国内空白的首版次高端软件,给予南京都市圈内首用单位一次性补贴。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开放,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促进软件技术军民双向转化,快速嵌入国防创新领域。鼓励我市软件企业参与国家及省关键信息技术联合攻关工作,申报列入国家关键信息技术产品采购目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7.建设专业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中国(南京)软件谷建设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创新中心,围绕关键软件、云平台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性技术服务、科创企业培育和人才培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围绕我市软件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统筹布局和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信息交流平台、政府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平台等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支持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关键信息技术联合攻关基地等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优秀杰出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以及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专业化、开放化的软件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中介机构、科研院校等单位为我市软件产业战略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市场拓展、运行监测、行业自律等提供优质产业服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牵头,软件谷管委会、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8.强化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我市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加强与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学术和产业组织开展交流合作,主导或参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制定和应用,强化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对承担创新类国际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及工作组工作的企业,经认定可分别给予一次性资助。对新主导制定重大国际国内标准的单位按“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ITSS)、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的推广应用和培训评估。强化软件质量管理和标准符合性测评,引进国际先进的软件开发理念和标准,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产品开发、质量控制体系,提升软件开发质量。支持企业申请软件领域相关国际国内资质认证和专利。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侵权盗版,积极推进软件正版化,引进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产业地标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地标专项推进工作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工信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各有关部门、区(开发区)为成员单位,建立市级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地标相关工作。将软件业务收入指标列为市对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目标。落实各区和园区的属地主体责任,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扎实推进本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立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地标考核评价机制,对完成指标较好、产业发展较快、贡献较大的区和园区给予奖励。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成立由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会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或专业智库,为产业规划、技术攻关、招商引资、政策制定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利用部省市会商会平台,进一步深化部省市合作,争取工信部、江苏省在软件产业政策试点、软件名城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数据中心布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立项、资金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加大政策支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统筹市工业和信息化、科技、金融、人才、商务及服务业等各类相关专项资金,重点对市软件产业协同创新学院、软件新兴领域发展、园区和载体建设、企业培育、人才集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首版次软件产品使用、标准制定、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支持。差异化支持中小企业、重点企业、龙头企业等不同类别的企业。鼓励软件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软件产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通过技术攻关任务揭榜、基金化股权投资、技术装备投入普惠性奖补、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软件产业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对软件企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创业就业平台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相关涉税优惠政策,通过上线“税惠通”、加强税收政策宣传等举措,为企业营造良好税收服务环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税务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强化投融资服务。充分发挥市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民营企业纾困和发展基金的作用,明确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支持和鼓励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本市软件产业投资领域,对新设立天使创投、股权并购、风险补偿等各类基金或软件专业投资基金,按照实缴到位注册资本规模或募集到位资金规模,给予开办奖励,打造全国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资本高地。发展面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科技银行、科技保险、信用保险、科技担保及小贷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支持有潜力的软件企业快速成长。鼓励银行及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政府购买服务协议或研究合同等新型抵质押贷款业务,满足创新创业软件企业融资需求。继续推进“苏微贷”、“苏科贷”、“小微创业贷”、“创业担保贷款”等省级政银合作产品,加大对中小微软件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运用投贷联动模式,深化基金与银行合作,鼓励银行在风险投资机构评估和股权投资的基础上,对软件企业提供债权融资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项目收益债等方式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牵头,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紫金投资集团,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四)深化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多级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强监管部门与第三方技术服务企业合作,建立信息安全测评评价体系、审计监督体系,提高对信息安全事件的监测、发现、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实行网络基础设施与安全保密设施同步建设,重点加强政务及企业关键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控。推动企业工业控制安全网关部署,逐步建立工业控制系统预警和防控平台。全面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应急管理等监管制度,保障网络安全、畅通、可靠和应急保障。(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牵头,市委机要保密局、市公安局、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

Copyright © 2019 远博志城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29468号-2design by Mfweb